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天地 >> 研究机构 >> 正文

国学研究所

[2018-02-27]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创办于19849月,当时聘请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担任所长,并从国内的几所重点大学招聘了一批研究人员。国学所在深大建校之初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为学校的文科建设、特别是传统学术研究的积累,为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汤先生的带领下,国学所在成立初的数年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创办了大型国际性学术集刊《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先后出版4辑,发文百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过广泛影响。二是搜求古旧书刊,购进包括《磧砂藏》等在内的一批珍本特藏,建起了一个文史资料室。三是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协调会议,集中一批中心城市的知名学者制定规划,对发动80年代后期国内的“文化热”起了重要的作用。四是和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两届国际“中国学”研讨班,为全国30余所高校培训了一百多名从事比较文化和汉学研究的青年教师。五是和海外学术界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和香港的几所大学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六是在古籍整理方面,参与了广东高校“岭南丛书”大型项目,并在古籍整理的电子化方面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

在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之中,国学所已经声播海内外,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是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研究机构。国学研究所的学术目标明确,研究方向设置合理,既兼顾到了历史传统和学术积累,也充分考虑到了地区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比较现实,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从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而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和提升深圳特区的人文品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广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度化,人文精神问题、传统文化问题的重要性都将显现出来,国学研究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不但需要,而且可以先走一步,进行现代化的探索。

国学研究所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人员有些变化,势头也时有起伏,但

作为国内最早打出“国学“旗号的研究机构,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它的学术活动也从未中断过。就近期而言,最近几年来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一是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了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儒藏》工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和中山大学等单位共同负责《儒藏》(精华本)子部38种古籍的整理点校。二是和清华大学人文研究所合作,创设了国际性的“东方人文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先后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刘述先先生做主讲人,同时来自美国、台湾、香港等境外地区和内地著名大学的学者参与了论坛活动。三是用以书代刊的形式,编辑出版了高水准的系列专题学术论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已经出版《文明对话》、《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等。四是召开了全国性的“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协办了由武汉大学等单位主持的两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五是在文学院的五个本科专业中设置了人文学分板块制,开出两大系列、15门左右的任选型必修课程,初步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面向全校推出了以选修课为主的人文基础类课程,拓展课堂教学与校园人文建设联系的渠道,为创建国家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打下了基础。六是策划和主办了两个系列的人文学术讲座活动,一个是以校外学者为主要讲者的人文系列讲演,先后邀请了饶宗颐、庞朴、张岂之、王蒙等著名学者;另一个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会读式的讲谈和讨论。七是加大了图书资料的建设力度,近5年已累积投入150多万元,增购了《四库存目丛书》、《韩国经学资料集成》等大型的套书,国学研究方面的专业藏书已达到10万余册。八是在当代新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宋明时代的地方儒学(岭南、湖湘等)、道教史、易学史、域外汉学等专题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出版专著10余种,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另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等课题。总之,我们已经具备了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雄厚基础。

现国学所所依托的学科有哲学、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3个本科专业,有完备

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有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

权,尤其是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点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大的影响,在国内学术界站有一席之地。

未来五年,我们的主要发展计划:一是继续保持在当代儒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着重从经典诠释学的角度来研究和整理儒家的思想和文献,力争在理论系统、研究方法、学术特色上创出自己的名牌,在儒学研究的现代化探索方面争得领先地位。二是加大区域性研究的力度,重点研究明清时代岭南思想的嬗变和发展,结合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问题意识、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等方面进行有深度的思想史研究,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服务。三是继续发挥深圳的地缘优势和国际化特色所提供的条件,加强国际性学术交流与合作,密切与港台地区的联系,在人员互访、课题合作、学生培养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四是复办《国学集刊》(原名《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作为连续出版的年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年正式推出,力争将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的一流国学学术刊物。五是设立国学研究客座教授席位,邀请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来校讲习;设立面向海内外青年学者或博士后人员的国学研究基金,邀请来校做短期学术交流。通过具体运作,在体制上作有益探索,以便与国际接轨。

就现有的3个研究方向而言,它们可以说各具特色,又有着历史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显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与特点。

一是“当代儒学研究”,这是国学研究所历史较长、实力雄厚、积累丰厚的长项。本方向在全国的当代儒学研究方面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掌握资料丰厚、学术观念新颖、视野开阔、富有前瞻性等特点。特别是在熊十力研究、梁漱溟研究、牟宗三研究等专题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通过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研究,可以积累历史的经验,批判总结与继承前贤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吸取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之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为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和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岭南思想史研究”,首先考虑到了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实际需要。既可为广东地域文化增添历史的厚度,又可发挥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优

势。《易》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一个富裕文明的广东,既能推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同时又能为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提供文化上的资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区域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品牌。而推展岭南思想史的研究,极有助于广东省文化品牌的树立,这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三是“海外汉学研究”,可借助地缘的优势,对近代以来的海外汉学进行研究和整理。我们现在已具有的特色:一是宽广的视域,既研究和关注欧洲的汉学情况,也重视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中国研究,同时把东亚地区的汉籍汉典也纳入到研究的范围。二是跨学科的方式,既有从典籍和语言文字人手的偏重于文献的研究,也有从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的进路所展开的文明史和思想史的探讨。三是以当代美国汉学家和古代韩国的汉典作为研究重点。我们先后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孟菲斯大学汉语中心、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韩国外国语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开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