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天地 >> 研究机构 >> 正文

比较文学研究所

[2018-02-27]

 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于1984年,现由钱超英教授担任所长,机构核心研究人员还有刘洪一教授、江玉琴副教授及杨晓霞副教授。队伍人员总数12人,其中,正高级5人,副高级3人,中级4人。培养了博士生 5人(校外)、硕士生45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犹太文学与文化、流散文学。

近年来,比较文学研究所主要承担以下几个课题项目:一是由李凤亮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二是由杨晓霞副教授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度文学研究六十年》(子项目),(09&ZD071);三是由张晓红教授主持的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多元视野下的重写与剽窃》;四是由钱超英教授主持的国务院侨办人文社科基金《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子项目);五是由刘洪一教授主持的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流散文学与全球化》;以及今年新立项的由钱超英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项目:“海外华文文学的区域发展研究”)等。

比较文学研究所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的学术活动从未中断过。就近期而言,最近几年来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一是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二是主办“理论旅行与视界会通——外国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三是主办美国学者Leo Perdue讲座:“《箴言》简介”;四是主办南京师大陈爱敏讲座“表征理论与华裔文学”;五是主办牛津大学陈益博士讲座“从世界历史和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当代发展”。另外,机构成员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如钱超英教授执笔部分章节的合著《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09-2010年度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暨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颁发的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凤亮教授的《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获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杨晓霞副教授的《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合作)第七章《中印韵论诗学》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张晓红教授的《以英美文化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开放式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获广东省教育厅第六届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未来三年,我们的发展计划是:一、在传承已有成果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力量的新变化,应以更强的力度突出本所特色,争取于若干优势领域在全国相关学界取得更大影响。重点板块为:

——李凤亮教授(博导)、钱超英教授、柴婕博士主持的海外汉学和世界华文华人文学、流散文学研究;

——刘洪一教授、林艳博士主持的犹太-希伯来-以色列文化及文学研究和圣经释读研究;

——阮毅博士、杨晓霞博士主持的东方文学(主要为印度、日本文学)研究

——阮炜教授、张晓红教授、江玉琴博士、张霁博士、何志平讲师主持的当代欧美文学、比较文学理论、文化批评和跨学科研究。

二、与以上规划平行,应考虑充分发挥我所不少人才直接来自世界各国或专长于具体领域的背景优势,发展更为细化、具体化的研究,以为上述几大板块提供实证研究上的支撑。应考虑在目前研究所基本建制下设立几个以一两个人作为特定研究主体主导的分支研究中心。如建立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归来的李凤亮教授和留美归来的柴婕博士主理的“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杨晓霞博士主理的“印度研究中心”、江玉琴博士主理的“加拿大研究中心”、从香港攻读圣经释读归来的林艳博士主理的“希伯来-圣经研究中心”、从澳大利亚归来的钱超英教授主理的“世界华人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或“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三、比较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向为我所之薄弱环节。若要在这方面使这一局面迅速改观,除整合现有力量、现有研究亮点,提炼出若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之类的团体成果(具体可通过出版一两本集体合作的著作体现)之外,还应考虑物色、引进有较深理论造诣且有较大影响的中年研究人才,这样也有利于学术梯队的完善。

四、大力加强与本地区、就近地区、全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学术联系,使本所成为影响力持续扩大、信息活跃、交流充分的联系纽带、活动节点和学科平台作用。本地区方面,应把本所工作和深圳市外国文学学会的活动打通、融合;就近地区方面,应更大力度地加强与以广州为主的广东省其他高校和港澳地区高校、研究组织的联系,使这种联系经常化,最近三年中尤其应参与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学会等的活动,争取成为其中一重要成员;全国方面,应使本所成员(至少是主要成员)坚持参与每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并争取论文发言,扩大影响;世界方面,依托如上第2点的规划,本所成员绝大部分将可保持和发展其国际背景,使本所人员和研究活动面向全球化并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