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天地 >> 学术活动 >> 正文

深大人文论坛第247期讲座“近五年佛教汉语语法研究概况”通讯

[2018-02-27]

2017年4月17日,深大人文论坛第247期讲座在人文学院1100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题为“近五年佛教汉语语法研究概况”,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朱冠明教授主讲。朱冠明,湖北公安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2015年入选教育部“**学者”青年学者。代表性论文有《中古译经中的“未曾有”及其流传》、《“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几个例句辨析》等。

讲座开始,在介绍佛教汉语的研究情况之前,朱冠明教授先简单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佛经的翻译及其产生的影响。朱教授引用胡适《白话文学史》中的观点说道,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从海陆两方面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并征服了当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的整个中国社会,使中国在风俗、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深受佛教影响,对佛教的文化借用现象也无处不在且历时漫长。另外,佛教的大规模传入还伴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权威佛典《大正藏》所收汉文佛典的总数达到了2206部,8899卷,总字数约为7000万字。那么正是在这种对社会文化的高度浸染以及发达的书面媒介的渗透下,佛教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佛教汉语系统。

那么什么是佛教汉语?佛教汉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朱冠明教授讲道,佛教汉语是指东汉以来以汉译佛典为代表,且包括其他各类中土佛教撰述在内的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的总称。佛教汉语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但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看,它具有与本土书面语很不一样的特点:一是夹杂着丰富的口语成分,二是夹杂着相当多的外来语成分。朱教授通过一些例子说明了佛教汉语的这两个特点。

接着讲座转入此次讲演的主题,朱冠明教授重点介绍了近五年(2012-2016)佛教汉语语法研究的概况,他说,近五年关于佛教语法研究的专著和已发表的论文有70余种,研究的重点是充分利用汉译佛经的材料来讨论一些汉语语法现象,并得出与前人不同的结论,朱教授列举了一部分近年佛教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包括汉语复数标记“们”、“当”的将来时用法、副词“都”的演变等,并详细介绍了近五年佛教汉语语法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梵汉对勘、同经异译以及语法化、类型学等现代语言理论与佛典语法研究的结合。

朱冠明教授学养丰厚、为人谦和,除了介绍佛教汉语近年的研究情况外,他还与在座师生分享了“CBETA电子佛典2016版”、“汉译佛经梵汉对比分析语料库”等开放免费的在线资源,并立足队伍壮大、国际影响扩大、学科合作等方面对佛教汉语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同时也欢迎在座感兴趣的师生加入他们的研究。

讲座最后在在座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