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培养方案】中国古代文学

[2018-02-27]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反映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根据《深圳大学学位条例实施办法》、《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相应规定,特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与经济社会和人文社科的发展相适应,旨在培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的献身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实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治学严谨、学以致用,具有学术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三)具有一定的外文翻译、听说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同时,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文化宣传、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优良。

二、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根据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导师专长等情况,本专业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一)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先秦诗歌、上古神话、文学批评。章必功教授、郭杰教授对《诗经》、楚辞的研究、李立教授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牟玉亭教授的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也具成就。

    (二)唐宋文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唐诗、宋词和唐宋散文。刘尊明教授致力于唐宋词学研究,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范晓燕教授的唐宋诗比较研究、李红霞副教授的唐宋文学文化学研究各具特色。

    (三)元明清文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明清小说、戏曲和诗文。沈金浩教授的清代诗文研究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张晓春副教授的中国戏剧史研究、赵建坤副教授的古代小说史研究、陈彩玲副教授的戏剧戏曲学研究各具坚实基础。

    以上三个研究方向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体现我校文学院的古代文学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其研究方向保持相对稳定性,非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不得随意变动或增减。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研究生根据自身情况的需要,可提出申请延至三年,但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一)本专业培养,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以导师负责为主;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3-5周时间,包括研究生随导师听课、为导师助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以熟悉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

教学实践可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教学实践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并确定是否通过。教学实践不计学分,但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环节,考核不通过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三)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1. 要求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课题调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2. 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1-2项由导师承担或本学科其他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工作,如查阅整理资料、编写部分内容等。

       3. 导师可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拟定的中期研究选题,认真指导和审改研究生的中期研究论文,使之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二)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三)跨学科、专业和大专毕业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文学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参见《深圳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六、免修课程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

七、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学术讲座等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一)本专业的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选题兼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研究应用能力。

    (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指导教师适时检查文献阅读笔记,以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研究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校研究生部抽查,累计6次即自动获得学分。

     (四) 补修课程的考核与本科生同堂同卷,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

    (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六)考试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