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作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各种“国学班”及国学培训也应运而生。为提升深圳市、深圳大学国学教育的水平和声望,扩大国学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深圳市的人文素质建设,借助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深召开的契机,深圳大学文学院特邀了与会的杜维明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朱建民教授(台湾华梵大学校长)、陈来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于16日晚7:30-10:00在深圳大学科技楼一号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国学教育论坛”,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主持论坛。3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过道上也挤满了学生,将近三个小时的论坛给青年学子提供一场丰富的文化精神盛宴。
论坛在正式开始前安排了一段别开生面的暖场活动,即由深圳大学国学精英班的师生古筝、古琴演奏,用音乐来诠释古典文化,迅速将人带入一种宁静、平和的文化氛围。首先是文学院国学班12级的学生邓晓偲和罗婉合奏了一首古筝曲《虞美人》,铮铮淙淙、行云流水般的古筝曲带给人一种意味深远之感;国学班的古琴老师马骁先生独奏了古琴曲《平沙落雁》,曲谱音和韵雅,委婉流畅,古意盎然,弹指间恍若千年。透过这样的音乐意境,似乎让人触摸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不朽篇章。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教授首先致辞,他代表深圳大学对四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学研究专家来给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表示感谢,十一月是深圳最美的时节,也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深圳市第十一届“读书月”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昭示着深圳市民对文化、阅读和知识的注重。而深圳大学作为一所文理并重的特区大学、窗口大学,也很早就开始了对国学的研究,1984年深圳大学创办之初即成立了“国学研究所”,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以“国学”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由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汤一介教授担任所长,现任所长为儒学研究专家、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深圳大学刚刚也得到国家文化部的批复,第三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深大成立,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接下来的各位嘉宾就国学的概念、研究发展史、国学教育的状况、台湾国学教育启示以及国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等都一一作了介绍和阐释。
陈来教授重点介绍了国学在上个世纪前三十年的一个发展研究状况。在“国学”观念的提出上,1900-1910年在当时的救国图存意识下提出国学观念,国学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学亡则国家亡,有着很浓的政治取向;1911-1920年国学观念逐渐抛开政治因素,成为启蒙思潮主导下的国学文化,主要是将国学与西学一较高下,有打倒国学拥抱西学的态势;1921-1930年国学不再强调政治因素和中西文化比较,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国学观念,而且是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对国学的概念界定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章太炎那里,国学就是“中国固有之学问”,在吴宓那里,就是“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后来国学的外延更加泛化,成为中国文化全部的代表,接近于中国传统文化;此后胡适提出来将国学作为一种研究体系,“国故”即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学问,“国故学”即研究国故的学问,简称“国学”。对于国学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继承了清代的训诂学、考据学,同时又接受了现代的平等意识,如章太炎就认为经学与子学都应该并重不可偏废。第二个阶段以胡适为倡导者,他提出“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既注重考据等传统研究方法,也借鉴西学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国故,强调“以古思今”;第三个阶段是世界汉学化的国学阶段,是一种国际化、世界化 、与国际研究接轨的学术研究。
郭齐勇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国学实验班的经验,对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当下国学热的兴起是民众的一种需要,当下西方文化大量进入,国学教育缺失,很多电影、电视中也出现了很多因为对传统文化、国学不了解而出现的硬伤,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国学班应运而生,全国目前有二十多家国学院(所),如北大、武大、中大、浙大、深大等都成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国学班,讲授经、史、子、集的基本读物,对国学经典进行导读,这对于文科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育继承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对经典的导读也能使同学们能直接从传统文化而不是后人的解读中汲取精华,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国学不仅是知识系统,更是价值系统,在国学的熏陶下,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心性、陶冶情操;国学教育这种注重德性的养成,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培养是不一样的。同时,要“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去中国著名的文化圣地,如敦煌、曲阜等地去旅游考察,感受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精华,进行一场身心的朝圣之旅。国学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注重传统、扎根民间、汲取西方文化精华、兼容并蓄。
朱建民教授指出,台湾没有“国学热”,是因为台湾的国学教育是打散融入到中小学的文、史、哲教育中的,台湾注重引导小孩读四书五经,基础教育中有很多古文的篇章,有专门的《中国文化基本教程》讲授四书。同时,台湾有很多的民间团体,以书院等形式,自发地推动经典、对古典文化进行宣讲。此外,台湾的佛教中有很多大师,儒家文化也是他们进行讲学的根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台湾人自小对四书五经、中国古典文化都比较熟悉。对个体而言,国学、古典文化的熏陶,它所积累的知识、所训练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是未来的事业都是有影响和帮助的,它是人生一笔丰厚的馈赠。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而言,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又能有国际化的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精华。
杜维明教授介绍了自己追寻儒学的经历后,提出了三大观念:一是“文化中国”的观念,首先是在“文化中国”的概念下如何将中国内地、港澳台、新加坡的华人文化联合起来;华人也存在“离散社群”,要将散存、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联合起来;同时有一批长期关切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们也能塑造中国的世界形象;这三个层面共同赋予了“文化中国”的内涵。二是“东亚文化圈”(即“儒教文化圈”)的观念,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都有属于“我们”的文化,即“儒教文化”。三是儒家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的总体包含了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儒家文化是世界文化精神的一种。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因为传教士利玛窦的中西文化传播,一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等都受到孔子文化的影响,伏尔泰甚至被称为“法国的孔子”。因此,儒学应该依托世界文化的总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儒学如果要发展,要对西方的神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层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借鉴。“我们的记忆短了,但文化能延长记忆,国学的复兴即是一种文化的自救。”每个人面对这样一笔重大的精神财富,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深化、这也是一种文化自救的途径。
在论坛的互动环节,学生提出了诸如“学者是否应该走出学术圈更多进入国民大众?”“国学教育如何权衡传统与启蒙的关系?”,“昨天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第一次在正式文件里专门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嘉宾如何看待这个决定?如何看待国学与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如何看待国学教育在大学的地位?”论坛嘉宾认为学生提出了很好很有深度的问题,一一给予解答,并对深大国学班的同学、在座的所有的青年学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梁启超先生强调哲学、强调德性、强调世界汉学,这也是我们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陈来教授),“再不培养一点文化的种子,我们的文化可能就要失传了”(郭齐勇教授),“本科的国学教育在大陆算是前端的学科,作为一个火车头能带动将来的发展,同学们应该是开放自我、与老师对话,国学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要面对将来社会,面对你自己人生的一个办法,所以我对各位非常期望,不要妄自菲薄”(朱建民教授)、“与工科不同,文史哲是学到老、活到老的,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所以起点不是问题。”“从事儒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在大陆,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是不行的,所以要尽量地了解、同情地了解、批判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发生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情况,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以外,有没有内在的,在哲学思想方面有很深刻意义的东西。”(杜维明教授)==========================================================================
现场照片展示:
01暖场活动——深圳大学国学精英班学生邓晓偲、罗婉合奏古筝曲《虞美人》
02暖场活动——国学精英班古琴教师马骁先生演绎古琴曲《平沙落雁》
03深圳大学李凤亮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
04国学教育论坛现场
05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主持论坛
06论坛嘉宾(左起):景海峰、郭齐勇、陈来、朱建民、杜维明
07杜维明先生在解答学生提问
08论坛互动环节——学生提问
09国学班师生与论坛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