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10:20,深大人文论坛第209期讲座在深圳大学文科楼1100(文学院大会议室)举办。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主讲,题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转型与方法论问题”。陈建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俄罗斯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俄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当代苏俄文学史纲》、《托尔斯泰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等。
进入讲座主题,陈建华教授首先探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他向我们展示了分别由两位学者攥写的两篇文章——《形式理论与社会/历史转向》、《外国文学研究的元方法论》,并摘取文章的重点段落阐述了目前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如理论崇拜现象、形式主义问题、学界“失语症”现象等。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当前的学界研究就如钱钟书说的,“好像包裹茶叶的纸,只有茶的香味”。
接下来陈建华教授以俄国文学为主线着重介绍了我国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经历的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晚清,以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等为代表的对托尔斯泰的思想研究,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李大钊、田汉等为代表的围绕俄国文学与社会革命所进行的研究。第二次转型是在五四运动后,开始对俄国文学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如郑振铎完全按照西方写作规范和研究架构写成的《俄国文学史略》、蒋光慈用诗人的笔调写成的《俄国文学史》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翻译热引进了许多国外有深度的文学史译作,使学界研究转入沉寂。直到四十年代初,才出现了第一份苏俄文学专刊:苏联文艺。解放后和文革结束前的俄国文学研究由于政治因素,仅集中在高尔基等少数作家上,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作家。直到文革结束后迎来第三次转型,外国文学研究进入了崭新阶段并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俄国文学方面,学界不仅研究文学,而且还探讨俄国文学和宗教的关系;不仅研究经典作家,还研究当代作家。
讲座最后,由杨晓霞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小结,并重申了陈建华教授对理论崇拜现象的批评,要求在座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不应盲从和套用文学理论,而应重视原典,重视第一手的资料。最后,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文学院 李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