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发展、思想之积累与传统之延续,都是在对当下的四处张望与对历史的不断回首中实现的。儒学在今天,如果不只是博物馆内的陈列品供人们旁观,而是作为这个时代的一部分而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同呼吸,就必须不断地自我批判与自我更新。儒学必须是当代的,方有可能是当下的。当代儒学需要重构。
当我们称“当代儒学”时,即已预设了一个“历史儒学”——历史叙述中的儒学之存在。我们所期待的在重构中出现的“当代儒学”——重构的儒学,如果不是无源之水,就必须深深扎根在历史儒学之中:我们应在对儒学历史叙述的全面省察中完成儒学之重构。这是我们所遭遇的时代使命。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深刻体认到了这一使命。自2012年至今,深大国学研究所围绕着“儒学与当代社会”这一主题连续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27-29日在深圳举办的“儒学的历史叙述与当代重构”研讨会是其主办的第四届。近百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四个子议题:“方法论探索”、“当代新儒家之省察”、“经典再解释”、“历史脉络再梳理”。
一、方法论探索
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在其报告《当代儒学的架构:易学、儒学、理学与心学》中,探讨了儒学的当代重构所应依循的立场与原则。成教授认为儒学的重构应该从儒学所追求的“内外在的统一性”——“人与宇宙间存在的深层联系”出发。在成中英看来,传统儒学的这种对内外在统一性的追求,构成了儒学的整体性判准。儒学的当代建构,应充分重视儒学这种由对“内外在统一”之追求而形成的整体性,直接面对活泼泼的世界真实与生命真实而建立一种面对真实的知识体系。
诠释学专家洪汉鼎教授在会议上提出以诠释学来实现古今中西的融合、推动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洪汉鼎教授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诠释学的“理解”、“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概念中所包含的可被用来消弭古典与现代之冲突的资源,并以伽达默尔与施特劳斯关于古今之争的具体案例中深化了这些观念的意义。
以诠释学理路来融通儒学的历史与当代发展,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的景海峰教授《经典解释与“学统观念”之建构》一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以学统替代道统,道统与学统合一的路线,在宋元以后逐渐地强化了,成为学术史写作的基本范式。造成儒家门户极端狭小而极大地阻滞了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经学的瓦解和儒学权威的失落,三统已不复存在。然而熊十力、牟宗三等以哲学创新的方式重塑学统的努力,在儒学的当代重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诠释学的立场来审视他们对学统观念的更新,对儒学的现代转型深富启发。
郑宗义教授围绕着“今天应如何写一部好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对哲学与历史、哲学与哲学史、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进行了分辨。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就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做了省察。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对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与实践——“以西释中”,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对儒学的哲学性与宗教性做了进一步厘清与衡定,这一问题本质上仍是当代儒学之重构所面临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二、当代新儒家之省察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的现代转型做了大量探索并做出重要贡献,对他们做进一步的省察已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考察了贺麟站在心学的立场上而对王安石所作出的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李明辉教授在回应了方旭东教授之“论牟宗三对康德‘道德情感’的误读”,进一步肯定了牟宗三对康德思想的把握。高瑞泉教授从社会思潮的演进过程中重新审视了“现代新儒学”所可能蕴含的复杂面向。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对牟宗三与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做了反思,并以此为基础对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现代儒学叙述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三、经典再解释
以西方(或现代)的某些思想观念或方法为背景来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既可发明新意以反哺西方,又可更新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以焕发其新生命。儒学的当代重构离不开这些点滴实践。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以西方的“人权”观念为思考背景,重新解读《孟子》,从中发掘出儒家的人性、人格平等论,人的“类意识”与“尊严”观念,民权与反抗权。复旦大学东方朔教授则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荀子对“争”的叙述。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试图以哲学诠释学的思路,对《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做出一种新的、可为其他解读之基础的哲学解释。
四、历史脉络再梳理
传统儒学中的重要命题与重要人物需要不断地进行重新梳理。蔡方鹿教授和吴震教授重新考察了儒家的道统观念。冯达文教授围绕着董仲舒、张载与戴震引入宇宙论以证成儒学价值信念所采用的方式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儒家宇宙论所经历的变化历程。陈立胜教授探讨了“思不出其位”一命题所蕴含的政治与心性向度。刘学智教授《朱熹“中和新说”与关学关系探微》、王立新教授《南轩的理学思想》等对儒学史上的关键人物做了个案研究。
结 语
今天,儒学仍在不断激发起人们探索的兴趣,并向人们展示了未来发展的多种面向;儒学的生命力内在于其思想自身,但需要时代的激发,更需要人们自觉地去担当。儒学的未来在当下。
(转载自深圳特区报2015年12月17日第B03版:国学堂 作者:姜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