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应当如何设计?德性培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月9日,由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学与中国文化研究所、壹读书会主办的“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高峰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机构的近三十位学者出席论坛,畅论国学。

据论坛召集人、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介绍,本次论坛是“国学承传与市民文化素质”项目在2017年第一次会议之后,今年又举办的第二次会议。会议主题确定为“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高峰”,侧重于国学教育与人格培养,这既是继承历史传统,又具有现实意义。会议秉持“小规模高水平”的举办理念,旨在为繁荣深圳、广州的学术起到良好的作用。
当代的国学研究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现代文化的语境和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国学教育的作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冯达文在会上重点讲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处理“內圣”与“外王”的关系,他强调当下的国学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来谈。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指出当下的国学研究和教育没有主动“走出去”,与社会形成较好的融合。而由民办企业机构主办的读经班、学堂的活跃扩张,让“国学热”不断升温,对高校的国学教育反倒形成某种“倒逼”。“‘国学热’兴起之后的儒学复兴活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进,已经由微渐著,面临着重要的关节点。”为此,景海峰仔细梳理了当代儒学发展的形态及趋向。他认为,今天的儒学应是完全基于现实的要求,是和世界变幻的风云、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社会大众的意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国学在当代文化思潮中所展现的活力,已经深深影响并激发带动了学术教育和社会各阶层参与研究讨论的热情。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之间有何联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丰乾的发言主题为“国学传承的健康渠道与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他表示,国学传承的健康渠道应该是以经典研读为核心的,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或极端化地实践。“研读”的意义在于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审辨的思维方式和切磋琢磨的讨论能力;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包括对于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于经典的深造自得,对于儿童读物的分析批判,对于统编教材的提升,对于日常言行的反思等等。
“国学教育不是奴学教育。”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立新主要析述了宋代理学家胡宏的教育思想。王立新认为,胡宏跟其他理学家一样,他的教育思想的目标,在于培养君子的人格,同时也是为国家和民族配有用的人才——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点手艺和手段,缺乏社会担当的普通谋食者,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深圳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姜明泽看来,国学不只是由浩瀚文献所标识的丰富的文化与思想存量,它还应是活的、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传统。但其并非现成的而一劳永逸地被我们占有,而是需要在不断与历史的对话中,一方面承受历史对我们的规定,一方面对历史提出新的要求。彼此呼应、彼此激活,现在与过去相融合,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相融合,个体的选择与行动不断获得客观性与普遍性。这个过程不能拒绝批判性思考的介入,德性生命的成长与表现才能顺遂。
(来源:读创文艺2018-3-10,读创记者:魏沛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