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深大人文论坛第288期讲座:文学史为什么选择杜甫

来源: 本站
2018-06-01

5月29日,深大人文论坛第288期讲座在人文学院1100大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由到访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教授主讲,主讲题目为:文学史为什么选择杜甫。

刘跃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等。出版专著有《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赋到沧桑——中国古典诗歌引论》、《<金瓶梅>中商人形象透视》等。

讲座伊始,刘跃进教授指出相对于李白生前名满天下,杜甫则不为世人所重视。刘教授梳理了杜甫诗歌史地位的确立过程。唐代诗人元稹推崇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给予极高评价。韩愈则在《调张籍》中说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将李杜并称。晚唐孟栗《本事诗》称杜诗为“诗史”,既反映了唐代曲折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杜甫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轨迹。明代杨慎,首次使用“诗圣”这个概念称赞杜甫。在历史的天平上,杜诗的价值得到最准确的反映。

接着,刘跃进教授从杜甫的自信与自卑、杜甫的沉郁与顿挫和杜甫的漂泊与流亡三个方面解释了杜甫被经典化的原因。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这缘于四个方面:一是远祖的武功儒术,二是祖父的文学传统,三是皇室的姻亲血脉,四是盛唐的豪迈自信。但在长安十年的困顿生活使他怀有一肚子的心酸。生活的实践是人类取得认识的基础,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困顿的经历没有让诗情落寞,而是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推动他的诗风由过去那种轻松豪迈的情调,转为沉郁顿挫。

    刘教授依据杜甫的创作经历总结了杜甫的历史价值:文学不能离开时代、文学不能离开人民和文学理应表现崇高。杜甫总是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变化,深刻地洞察出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深邃的历史感。刘教授说到,古往今来,像杜甫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而他们的苦干实干,他们的朴素平凡,他们的勇敢顽强,还有他们的深明大义,都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家国情怀和不屈品格。

地址:深圳大学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24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