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深大人文论坛第253期讲座在人文学院1100大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由到访的浙江大学彭国翔教授主讲,题目为“有根的世界主义——儒家视野中的自我与天下”。
彭国翔,原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兼任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USA)副会长以及《中国宗教研究》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曾任国际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与访问学者,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曾获“2016年度北半球国家与文化克鲁格讲席”(USA)、“2009年度贝塞尔研究奖”(Germany)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学和宗教的比较,著有《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智者的现世关怀:牟宗三的政治与社会思想》等多部学术著作。
讲座中,彭国翔教授从近期美国学者纽尔斯邦的著作《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及其在美国学界引发的广泛讨论切入,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和立足于儒家哲学视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彭教授首先厘清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界限,他说道,爱国主义因为有国家、民族的倾向而经常会与民族主义相混淆,实际上爱国主义不同于民族主义,虽然两者有时候可以互相转化,但爱国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正面的价值,强调国家、民族一种归属性的内向凝聚的建构力量,而民族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负面的价值,强调一种排斥性的外向攻击的破坏力量。那么相对于爱国主义这种偏向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倾向,世界主义则体现为一种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和关怀,如对仁爱、自由、平等、公正等的共同追求,世界主义的这种普世、普适性,使得世界主义者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占据道德上的高地,但是世界主义却因此而容易陷入精英主义,容易流于空泛和抽象。
那么如何化解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对立以及克服它们自身存在的缺陷呢?彭国翔教授认为儒家处理“自我”与“天下”关系的原则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彭教授首先对这两个概念做出辨析,澄清了儒家“自我”维度中包含的“天下”维度,即世界主义维度的元素,以及“天下”维度中包含着的“自我”维度,即爱国主义维度的元素。彭教授讲道,这种在“自我”与“天下”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结构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儒家动态的“中道”思想,即“时中”的体现。按照儒家的这一思想,在处理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方面,当世界主义被推向极端而试图实现一种抹杀国家民族区别的所谓“大同”时,我们应该倡导和发扬爱国主义;当爱国主义被推向极端、推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推向野蛮的侵略和屠杀时,我们则应该倡导和发扬世界主义。
彭国翔教授学识渊博,并有着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履历,其立足于国际视野探讨问题的方式以及精辟的结论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座之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在座师生纷纷参与提问,彭教授也认真地一一给出自己的回答。
讲座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