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深大人文论坛第246期讲座“孟子性善论:争论与多视角的辨析”通讯

来源: 本站
2018-02-27

2017年415日,深大人文论坛第246期讲座在人文学院1100大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继续由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主讲,题目为:“孟子性善论:争论与多视角的辨析”。讲座由人文学院景海峰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刘笑敢教授首先介绍了其关于孟子性善论研究的方法原则,即所谓两种定向和两个维度的原则。两个定向分别是依托于文本和历史的客观性研究定向以及立足于现实和应用的建构性研究定向;两个维度分别是“实然”的维度和“应然”的维度。两种定向与两种维度是相互对应的:客观性研究定向对应于“实然”维度,建构性研究定向对应于“应然”维度。实际上刘教授认为这正是孟子论证“性善论”的方法原则。

    刘教授讲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这种善性是内在的;2、这种善性是人类共同的;3、这种善性是需要存养的、可发展的。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善”的呢?刘教授列举了相关文本,认为孟子的论证立足于“实然”和“应然”两个维度分为客观性论证和应然性论证:孟子的客观性论证体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和《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这两段文本中孟子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对“人性何以善”的论述;孟子的应然性论证则体现在《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这段文本中所体现的君子的道德选择,刘教授认为,以道德良心为自己的本性,是“君子”的一种自觉选择和应然地自我规范。

    在介绍完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及孟子的论证方法后,刘教授通过两组现代学者关于孟子“性善论”的研究展示了在这一问题上所走的两种极端:一组是以牟宗三为代表,强调形而上的、绝对的“性善论”观点,一组是以安乐哲为代表,主张过程哲学的、变化发展的“性善论”观点。在刘笑敢教授看来,前者忽略了“性善论”研究中的“实然”维度而在“人性善”问题上错误地走向本体论;后者则忽略“性善论”研究中的“应然”维度而在“人性善”问题上错误地走向相对主义。那么继承孟子论证“性善论”的方法原则,我们关于“性善论”的论述应该统筹“实然”和“应然”这两个维度,而在这方面,现当代发展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可以为“性善论”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和丰富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刘教授认为,“性善论”应该立足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论述:在客观的“实然”维度,更多传统和科学的依据表明人之初性是善的;而在建构性的“应然”维度,则相信人之常性“应善”比相信“人性恶”更有利于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和谐与愉快。

    孟子“性善论”历来是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受到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而在讲座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刘笑敢教授在这一问题上的独特观点立即引发了在座师生强烈的讨论兴趣,从问题研究的方法到得出的结论,现场师生纷纷就自己的疑问和不同观点与刘教授进行探讨交流。
讲座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窗体底端

地址:深圳大学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24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