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国际中文教育的海外高校协作机制研讨会暨第二届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研讨会”在深圳大学汇星楼隆重举行,近70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主办、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合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承办、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澳门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协办。人文学院詹勇主任副教授、杨爱姣教授先后主持了大会。
人文学院詹勇主任副教授
人文学院杨爱姣教授
开幕式上,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致辞说,作为粤港澳湾区的重要高校,香港教育大学、深圳大学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桥梁,彼此之间的合作意义重大。本次大会为世界国际中文教育学者提供了平台,对于如何加强粤港澳高校与世界中文交流的联结、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战迪副主任致辞说,作为位于粤港澳湾区核心地带的重要学府,深圳大学被赋予独特的使命,将继续加强与粤港澳高校及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文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志忠教授从专业化发展角度,强调了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文学科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国际中文教师的重任。人文学院如何为未来做好人才储备,需要同各大高校交流协作,这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致辞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战迪副教授致辞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志忠教授致辞
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主任梁源向新成员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和香港教育大学国学中心颁发证书,研讨会正式开始。
联盟主任梁源向新成员单位的代表:陈恩维院长教授和施仲谋教授颁发证书
在主题演讲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做了题为《海外本土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的演讲,针对当前海外本土教师能力提升上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围绕加强高校间的协作机制建设,支撑服务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优化职前本土教师培养方案;增强职后本土教师培训效果及推进“全人+专业”一体化发展等举措,为全球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讲座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抑或人类智能?——挑战与反思》的演讲,他强调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可以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带来积极作用,从技术角度分析AI的能力以及潜在缺陷,通过实例指出如何利用AI来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并厘清一些基本概念,认为从业人员应主动了解、引导、利用AI,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做了题为《从“攸”“所”“者”的关系化看上古汉语早期的句法格》的演讲,通过对上古汉语“攸”“所”“者”关系化功能的考察,透视上古汉语的基本句法格,认为上古汉语存在主格(施格)宾格(受格)和旁格三种句法格,其中宾格从来源上看,很可能是旁格的一种特设。
深圳大学刘丹青教授做了题为《“80后”类年龄表述的语言文化动因及其理论含义》的演讲,关注了中西方的实岁与虚岁的现象,着重探讨了“80后”“90后”一类年龄段表述的特点和兴起原因。就特点而言,年份段/人群固定、年龄段动态,现已逐步取代世界上更通行的年份段/人群动态、年龄段固定的表达,这类年龄段表述法的直接背景是用个体出生年份代替年龄的表达,即“X年生的”代替“X岁”。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梁源副教授做了题为《大湾区的语言生态:以深圳为例》的演讲,利用语言优势的概念框架,对大湾区多语者的语言生态进行了多维度调查,总结大湾区的语言生态特色,以期为语言接触和汉语言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梁霞教授做了题为《美国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现况与未来》的演讲,结合最新出炉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的调研报告,探讨中文教学可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美国大学中文教育从完全隶属于汉学、为其研究提供工具,到相对独立、为研究同时也为中美的实际交流提供多用途的支持,这正是中文教育不断发展的体现。
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施仲谋做了题为《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调查》的演讲,他在1986年、2003年和2017年,分别做了三次语音调查,发现粤语读音出现歧义原因有文白异读、口语变调、语流音变、古音影响、求雅避俗、避讳等都是影响因素。建议:中、小学应重视粤语正音及拼音教学;大众传媒应注意使用正确读音,以起示范和推广的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史金生教授做了题为《语言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的演讲,讨论了ChatGPT及其他语言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课堂教学、测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应用的方法和实例,特别是对比ChatGPT与其他中文写作系统在写作教学中具体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为国际中文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语言智能技术提供参考。
暨南大学文学院曾毅平教授做了题为《区域中文教育的叙事维度与分析要素》的演讲,他认为区域性的叙事维度包括双向移民史、区域汉语教学史及汉学研究简史、汉语教学体系、区域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等9大维度,探讨“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硕士课程的开设、区域或国别语言教育中心建设、面向区域需求的中文教育可行路径等。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侯兴泉教授做了题为《数智华文实验教学标准化建设框架及工作方案探析》的演讲,认为各相关单位应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在华文教育中的比重,并认真处理好实验实践课程与传统线下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广东省数智华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改革实践,阐释了对数智华文实验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具体工作方案制定等问题的思考。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洪炜教授做了题为《图片与手势强化对中高级汉语二语者抽象词汇学习的影响》的演讲,通过教学实验发现,相较于仅提供“母语翻译”的方式,“母语翻译”与观看图片、手势或模仿手势相结合,均能更有效促进中、高级汉语二语学习者抽象词汇的学习。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沙特苏坦尔亲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新颖做了题为《多元和谐——在阿语国家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演讲,通过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沙特阿拉伯(KSA)和沙特人眼中的中国,来探讨跨文化视角,说明国际中文教育者如何调整其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副院长张琼教授,做了题为《从〈镜花缘〉看海外粤商的文学形象》的演讲,她通过分析清代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林之洋这一粤商形象,认为林之洋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上粤商的风采,从林之洋身上,可以看到岭南人接受中原主流文化的自觉。
深圳大学特聘研究员丘学强做了题为《境内外华文景观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演讲,他认为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区以及大陆的标牌,是学习者最早在实地接触到的华文。将这些标牌编入在地化的汉语教材或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是实施本土沉浸式教育的较好方法。它们还可以拿来与早期传教士等所编华文教材相对照,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史实证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证实、证伪语料。
吴坚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洪明讲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洪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丹青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梁源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主任)
梁霞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施仲谋教授(香港教育大学)
陈恩维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
史金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毅平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
侯兴泉教授(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
洪炜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张新颖院长(沙特苏坦尔亲王大学孔子学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琼教授(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副院长)
丘学强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会议期间,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教授拨冗与参加主题演讲的专家们做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研讨会的分组报告分为四个小组,在四大分会场,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暨南大学王茂林教授做了题为《暨南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JCC)建设》的演讲,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毕耕做了题为《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对外教学的实践总结》的演讲,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冯冬梅做了题为《广东省国际中文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研究》的演讲,中山大学副教授颜湘茹发表了题为《汉语听说课课堂的纠正性反馈研究》的演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郭燕妮发表了《AI赋能国际中文语法教学设计实践——以转折复句的教学设计为例》等。
研讨会分组报告
深圳大学张大强副院长博士的《反预期负面评价构式“就X还Y(呢)”》、李红霞副教授的《基于诗教传统的国际中文教育诗词文化教学的三个维度》、鞠梅博士的《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中文短期班教学模式初探》、朱庆洪副研究员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之探索:基于深圳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王丽彩副研究员的《国际中文科技汉语阅读读物的分级性与趣味性研究》、朱嫣红副教授的《英语母语者时间状语习得的个案研究》、卓静静老师的《数字赋能下的商务汉语“四维共融”教学模式构建探索》等分会场的精彩发言,赢得了专家们的关注与好评。
闭幕式上,2025年第三届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研讨会主办单位代表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尤舒翔博士简要介绍了澳门科技大学及国际学院的发展情况,诚挚邀请专家们2025年赴澳门开会,并郑重承诺:接好深圳大学的接力棒,全力以赴办好明年的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研讨会。
最后,联盟主任梁源副教授对深圳大学校级、院级领导还有各兄弟院校的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感谢了深圳大学会务组杨爱姣教授、詹勇副教授、吴芳副教授等老师的精心组会,祝贺本次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并祝福粤港澳汉语言教育联盟越来越好、蒸蒸日上。
在热烈而友好的氛围中,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的海外高校协作机制研讨会暨第二届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研讨会圆满结束。
尤舒翔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
梁源副教授(粤港澳汉语言教育联盟主任)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2024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