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所属学科 汉语言文学
专业特色 1 以“专业教育”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门深入的学术素养,在强化文字语法、文学理论、文本细读与赏析等中文核心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视野及学术竞争力。 2 以“通识教育”为底蕴,继承中文学科在德育、美育及人文教育等方面的深厚传统和关怀。 3 以“创新教育”为导向,重视学科前沿及交叉学科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和转化,培育学生在中文教育技术、文化产业管理、创意写作等新文化业态的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历史沿革 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始创于1984年,是深圳大学建校后最早成立的学系之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对口援建,著名学者乐黛云、胡经之等创办,学科起点高、学术实力雄厚。 在特区40年的发展史上,中国语言文学系始终秉持服务特区建设的目标,强调通才教育、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融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与特区文化相适应的中文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科研方向,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199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2个本科专业;1998年以来相继获得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共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在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6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在校本科生近720人;在校研究生110多人,其中博士生16人。
专业建设愿景 1 探索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术导向和创新实践导向两大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的引领作用,强化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掌握,凸显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感,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打造高质量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竞;另一方面,结合特区及大湾区发展趋势及创新需求,重视中文应用性、实践性技能的教学及实践,探索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教育模式。 2 建设中文数字化课程及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图像检索等信息和文献处理新技术,依托深大Mook平台的优势,建设数字化课程和网络平台课。 3 探索交叉学科及前沿学科的课程化和应用化。打造前沿理论及创新创业课程,逐步推进新文化研究、影视文学、文化产业及管理、网络文艺、创意写作等前沿课程的建设。
培养规格 本专业采取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拔尖型”“基础应用型”“创新复合型”三大类。“学术拔尖型”主要培养在汉语言文学各研究方向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汉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人才;“基础应用型”主要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具有国学功底、博雅趣味和人文素养,能够适应现代语文教育、行政文书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复合型”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广泛进入文化产业及管理、创意写作等新文化业态。
师资队伍 中国语言文学系师资力量雄厚,自建系以来持续引进海、内外一流名校人才,87.5%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 24人,硕士生导师 37人,学术梯队完善、教学科研成果卓著。 中国语言文学系依托特区发展、比邻港澳的优势,始终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文化比较、强调学科打通,形成如下学科特色: 1 文艺学是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在文艺美学、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艺学、德国古典美学等研究领域有深厚传统,近年来在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现象学美学及当代实践美学等前沿领域尤有创见,注重古今融通、中外交汇,是国内文艺美学研究的发源地和学术重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