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汉语教育与预科中心主任冯冬梅副教授率联盟核心成员一行访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开展深入交流。随行成员包括联盟理事、广东财经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李立林副教授,联盟理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刘梦彬助理教授。本次交流聚焦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中文+”研究与实践、以及2025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项目进展三大核心议题。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副理事长梁立勇副教授代表学院对联盟专家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梁立勇副院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深圳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的整体发展情况,包括其申报历程、学制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概况。

冯冬梅主任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的成立背景(2022年8月)与宗旨,即在疫情背景下破局创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她回顾了联盟与成员高校联合举办多场研讨会,有效促进了南方高校间的专业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冯主任特别强调,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成功获批语合中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的全球聚合发展模式研讨会”,应把握这一重要契机,充分展示教研成果,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交流协作。

院长助理董理副教授详实介绍了该硕士点的具体建设成果。她指出,自硕士点成立以来,学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19年首届约20名发展到2025年在读33名,发展态势良好。硕士生导师团队由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及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的教师共同组成。培养方案历经多次修订,融入了更具时代特色和区域特点的课程内容。实习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已从校内拓展至校外,从国内延伸至海外高校。学院相关领导、硕士点负责人詹勇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吴芳副教授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

李立林副主任分享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点的建设进展。该硕士点于2024年获批,2025年首次招生即录取21名研究生,生源情况理想。课程设置突出“中文+商务+传播”特色,开设了商务汉语教学、粤商文化、商务英语、融媒体创意与活动策划等特色课程。同时,学校正积极建设大湾区数字人文实验中心、基于粤商文化的留学生商务汉语教学虚拟仿真系统筹教学平台,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刘梦彬助理教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中文教育情况。学校国际本科生规模逐年增长,2025年计划入学人数超过300名,生源主要来自印尼、欧美等国家,分布于各学院。学校为国际生开设了涵盖零起点至高级的公共汉语核心课程,以及口语、诗歌与文化等选修课程。刘教授透露,学院正积极筹备申报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

朱庆洪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深圳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丰富的实习资源。本硕学生共享国内外多元实习平台,包括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深圳市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沙特孔子学院等。实习形式兼具线上(如美国德州理工大学项目)与线下(如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项目),学生参与度高,实践收获丰富。

杨爱姣教授代表学院衷心感谢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她表示,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的全球聚合发展模式研讨会”已获学院批准立项。会议筹备组将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以及深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共同指导下,务实高效地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确保会议圆满成功。

座谈最后,冯冬梅主任代表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对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诚挚谢意。她高度评价此次交流成果,并倡议各联盟理事高校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凝聚共识与力量,共同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交流活动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