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深圳大学首届中文博士后学术研讨会暨人文学科青年人才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来源:
2025-10-14 返回

2025年10月10日,深圳大学首届中文博士后学术研讨会暨人文学科青年人才学术会议在汇典楼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中山大学范劲教授、暨南大学闫月珍教授、广州大学禤健聪教授等专家,与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青年学者围绕“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博士后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教授代表专家致辞。马自力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旨在围绕中文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机制与学科交叉创新展开研讨,通过专家学术报告为青年研究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他强调,博士后制度建立近四十年来,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会议能有效推动人才培育与学术创新,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李凤亮教授结合自身在深圳大学的工作经历,阐释了深圳大学中文学科与城市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度关联。他指出,深大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创新气质与时代使命,应持续推动跨界融合,深耕特色领域,打造不可替代的学术标识,以回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六位专家分享了各自专业领域和博士后培养的前沿见解。彭玉平教授的主题是《陈寅恪“预流”与“未入流”之说略论》,他通过梳理王国维与陈寅恪关于“预流”与“未入流”的论述,指明学术研究必须紧跟时代的新材料与新问题。“预流”不仅关乎学术进步,更关乎民族尊严与国际学术对话能力,而“未入流”则暗含对固守传统、缺乏通识的批判。他还指出,王国维与陈寅恪自身亦处于“预流”与“未入流”的张力之中,反映了中国近代学者在追求学术现代化与维护民族文化自信之间的复杂心态。

刘勇教授以《博士后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科研的提升》为题,着重讨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结合自己与十余位博士后合作研究的经验,指出应当充分调动博士后的积极性,注重博士后前期的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学术自信,提倡博士后研究要与国家实际问题切合。他强调,导师的研究范围和学术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并提供新的研究方式和途径,以满足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需求。

范劲教授的报告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方向选题的去西方化》。他建议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与全局意识,并积极融合社会大趋势。他还指出“文学性”是近百年才提出的概念,本质属于西方的理论陷阱与话语建构。范教授提倡学界要建造新的认知模式,使“去西方化”不再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的诉求,而真正发展成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路径。

闫月珍教授在《物候节律与中古感物经验——四时结构作为中国文学一个固有的特点》中认为,春、夏、秋、冬四时更迭作为宇宙运行的基本节律,具有神圣性,成为天和人共同遵循的秩序。她指出,四时结构作为一种潜体系,贯穿于宇宙、自然与人事的契合之中,并通过祭祀仪式、天人学说等文化要素的融入,铸就为中国文学特有的时间图式与情景结构。

禤健聪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说安大简〈仲尼曰〉“伊言辑而禹言伋”及其言行观》。他聚焦简文“伊言輯而禹言伋”,通过文字考释与文献比对,指出“言輯”指言语和顺,“言伋”指言辞敏捷,二者均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言行一致、重在实践的观念。他进一步阐明该简文反映了以“讷言近仁”为核心的言行观,并将“言行之信”延伸至政治伦理层面,揭示了《仲尼曰》中的言行观对理解先秦思想的重要价值。

李凤亮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新文科视域下中文学科的交叉突围:从“学科自守”到“共生共荣”》。他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传统文科的学科壁垒,推动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接。他特别强调,交叉是新文科的“方法”,更是中文学科的“新生”。而回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之问,就是新文科赋予中文学科最深刻的使命。

下午进行了专家咨询和青年学者的专场研讨。专家们围绕中文学科建设、博士点发展、人才引进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关注学科评估、师资建设与科研创新等关键问题。青年学者们则就跨文化书写、数字人文、岭南文化、人工智能与文学等多个课题进行了报告与对话,展现出跨学科视野与创新活力。

闭幕式上,中山大学林杰祥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我院马自力教授分别代表青年学者、与会专家和主办方做总结发言。本次会议思想碰撞活跃,既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也以前瞻性的探讨,为深大人文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和新路径,展现出重要的示范价值。

我院刘丹青特聘教授、谢晓霞教授、江玉琴教授、高志忠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温雯副教授参与了研讨。

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承办。

地址:深圳大学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24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