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至18日,2025粤港澳湾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全球聚合发展模式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深圳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等单位协办。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深项目主任王峰在致辞中肯定了深圳大学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粤港澳湾区高校可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国际交流优势,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师培养、教材资源建设、教学法创新等领域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在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代表学校衷心感谢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并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深圳大学将协助湾区高校利用区位优势,推动教研互通、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共同担负起湾区高校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作为深圳诸多高校中唯一涵盖文、史、哲的人文学院,承担着传承人文精神、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022年人文学院协助学校申报筹建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2023年协助学校成功申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42年来始终在中文教育的道路上行进,不断探索适配深圳城市特质与国际需求的实践路径。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国内近20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热情分享国际中文教育协作经验。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教授提出打造高质量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共同体,为全球语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中国范式。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张洪明教授指出人脑与人工智能在语言认知上的根本不同,提出语言研究要“不忘初心,重返语言学”。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李东辉教授指出打造香港与内地高校合作的双学位课程,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建设香港国际化教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刘丹青教授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汉字的性质、汉字对汉语的影响、汉字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等问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曾毅平教授提出通过高校协作建立侨乡华文教育资源库,推动资源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刘华教授系统梳理了暨南大学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国际协作实践和创新举措。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春相教授剖析了国际中文教育当下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四大破局路径。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提出华语全球传播呈现“内环”“外环”“扩展环”波浪模式,应根据不同环圈特点施行差异化教育模式与传播策略,推动华语成为人类共享资源。
此外,还有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鹏飞教授,西南大学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原中方院长耿军副教授,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新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副院长经典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总监、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会长梁源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冯冬梅副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董理副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王俊副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系主任陆烁教授,深圳大学东京学院院长蓝一洲副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丘学强研究员、詹勇副教授、朱庆洪副研究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汉语中心主任王玮博士,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卓静静副教授、鞠梅博士,先后从不同视角做了精彩分享。
17日上午会议期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和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李东辉教授就中文专业双学位合作事宜,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参加座谈的还有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冯骏豪副教授、国际交流合作部雷声远、教务部陈玫蓉。
闭幕式上,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冯冬梅副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内容丰盛,专家们的分享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也有微观层面的细致研究,既有汉语本体研究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也有跨区域、跨学科的协作,为粤港澳高校乃至与全球高校在国际中文教育协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2025粤港澳湾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全球聚合发展模式研讨会于10月18日在深圳大学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