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高建平 | 在“首届美学高端战略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来源: 本站
2020-09-26

各位朋友好:

    很高兴在疫情后与各位见面。大疫来临,原先预定的一些会议都没有能召开。至今,各省各地的管控情况不一样,现在仍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特别是高校,常有一些特别的措施。完全自由地开会,看来要等到明年了。在这期间,我们能在这里见面,是一件欣喜的事。希望能尽快恢复朋友们定期相聚的模式,希望情况会越来越好。

    这次会议起了一个高大尚的题目“战略峰会”,我觉得,这只是老友相聚。但是,我们这些人,在美学圈里也有几十年了。不能说都是站在顶峰思考战略问题,但对我们这个学科也都有一些了解,在一道说古道今,思考我们这个学科下一步的发展的方向路径,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看到了群里各位的发言的题目,我充满期待,要聆听各位的高见。这些年,中外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学、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研究,以及美育研究,都有很多成果。对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有一些争论。聚到一道来讨论,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是有意义的。这方面的争论,也许不能达到一致,但这不要紧,争论本身对学术的发展就是有益的。当年的“美学大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但对后来美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的争论,提出了问题,营造了学术气氛,培养了美学研究的人才。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人们的脑筋开动起来,提出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一开始并不成熟,在相互争论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就形成体系。这种争论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

    在当下,新的语境,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说来,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的出现所带来的阐释的需求,对自然美向环境和生态的思考角度的转化,新的媒介在改变美和艺术的存在方式,新的科技提出了对审美研究的新的手段,这时,学界对传统的美学问题的争论方式也出现了更新,美学的消解和重建的思考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美学研究如何发展?谁也不是挥手指方向者。但是,我想有几点建议,可供各位思考:

    第一,加强问题意识,淡化派别意识。记得2004年,我们在北京召开有关实践美学的会议。有一位来自外地的老先生问道:过去你们社科院楼上楼下,关系有点僵,现在怎样啊?我是1997年从国外留学回国,进入文学所,是后来者,不清楚过去的关系如何,只知道观点不同。对他的问题,我回答说,现在很好啊。美学是我们的共同事业。我们需要和而不同,在一道争论,争的是问题。中华美学学会也不能代表某派,而只是一个平台。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只能通过争鸣,针对问题本身,相互尊重,深入思考,才能得到进步。更重要的,不要有运作下的派别。观点不同可以讨论,但学术不要组成像一支军队一样,一群人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国外,分析美学内部相互争论激烈,法兰克福学派内部也是各持自己的观点,这些人相互争论,也相互启发,相互成就。如果我们的学派是一个人说,大家都在跟着重复,用无所不在的能见度取代思想的深度,学术就不能进步。

    第二,美学研究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西方美学史、当代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美学、中国现当代美学,这些历史研究,近年来有很大的成就。这些研究很重要,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当代的美学理论研究,也需要梳理:生命、生态、生活、人生、休闲,可能就有着不同的层次,构成互补。实践、经验、活动、身体,也构成系列。还有,近年来有人研究认知美学、生理-心理美学、神经美学,这也很重要。另外,有人从政治、伦理、社会等角度研究美学,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研究美学,从文艺、艺术的角度研究美学,都是很好的。这几年,由于艺术学派独立,有人喊一个口号,要艺术学,不要美学。那是不对的,我经常到他们的圈子里,对着他们,说一些相反的话,说艺术研究不能离开美学。在这里,对着我们这些美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专家们,我想说的是,不能只是觉得自己的研究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美学问题。要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的研究,但不要对别人的研究贬低,甚至出恶言。美学研究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美学研究者们也是一个大家族,中华美学学会,是朋友会,是来以文会友的。中国人讲缘分。来自天南海北,为着一个共同的美学目标,聚到了一起,而且一聚几十年,这更是缘分。认真讨论问题,同时珍惜友谊;各抒己见,但不要强加于人。这应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第三,当前有一种倾向,美学界出现新一轮的故步自封。四十年前,即1980年,在中华美学学会成立大会上,李泽厚先生指出,要多翻译,多引进,不要关起门来做无用功,凭空建造大体系,浪费脑力。外国人说的不一定都对,或都对我们适用,但可以参考。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美学,但需要国际对话。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美学界有一些人又夜郎自大起来,重新关起门来做浪费脑力的事。在美学界,千万不要出现那种厉害了,我的国的论调。我们还是要倡导双循环,不能只搞内循环。只搞内循环,没有出路。要既有内循环,又有“外循环”。经济上人家制裁我们,被迫搞“内循环”,而美学上这种情况不存在。在美学上,还是要搞“双循环”,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中国的书要译成外文,外国的书也要译成中文,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和吸收一些学术的观点和见解。中国美学要在对话中发展。

    祝会议成功。我是来洗耳恭听的,请各位发表高见。对我来说,成功的标志就是我受到了启发,学到了新知识。谢谢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组织这次会议,谢谢潘知常教授为组织这次会所做出的努力。他去澳门,一去十多年,在此祝贺他回归美学。谢谢这次会议的各位组织者和服务者,使我们有宾至如归之感,使我们在这个邻近“王谢故里”的地方,不仅获得历史的沧桑感,而且对重建昔日的繁华充满信心。

地址:深圳大学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24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